小麦播前药剂拌种防病害
【小麦播前药剂拌种防病害】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,但小麦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也不少,如果抓住秋播期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,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作用。 全蚀病:该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根部病害,一旦发生全蚀病用药防治效果甚微。播种前用药拌种,是防治全蚀病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。目前适用于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有苯醚。甲环唑、咯菌腈、酮、戊唑醇、已唑醇、福美双、硅噻菌胺等。在播种前,每100公斤小麦种子分别用12.5%硅噻菌胺悬浮剂200毫升、300毫升,3%苯醚。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0毫升,2.5%咯菌腈种衣悬浮剂100毫升加3%苯醚。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毫升,15%酮可湿性粉剂200克,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,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。在上述药剂中,以12.5%的硅噻菌胺拌种效果最好,能干扰钱全蚀病菌的活动,抑制病菌侵染,在轻病田使用可将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,在重病田使用能显著减少产量损失。经药剂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周围能形成药剂保护圈,随着种子萌发药剂保护圈逐渐扩大,使根系不受病菌侵染或少侵染,不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群,还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,抑制病菌孢子萌发,对小麦生长有刺激作用,能促进分蘖,提高根系发育能力,提高植株抗倒、抗旱、抗干热风能力。使用12.5%硅噻菌胺悬浮剂,一般轻病田用20-30毫升,对水0.5-0.75公斤,拌麦种10-15公斤;重病田用20毫升拌麦种6.5-7.5公斤。拌种后堆闷6-12小时,晾干后播种。 黑穗病(包括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):小麦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,一年只侵染一次,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,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,带菌种子萌发时,潜伏的菌丝可开始萌发,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,侵入穗原基,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,使麦穗变为黑粉(厚垣孢子)。防治小麦黑穗病用药处理种子是关键。目前适用于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药剂主要有醇、烯唑醇、戊唑醇、醇、咯菌腈、酮、五氯硝基苯等,如用25%酮可湿性粉剂,按小麦种子重量0.1%拌种,或采用50%多菌灵、33%纹霉清、12.5%禾果利等药剂按种子重要的0.2%-0.3%拌种。或在小麦播种前用立克秀2%戊唑醇湿拌种剂10-15克,加少量水调成糊状,均匀拌小麦种子10公斤,晾干后拌种,此外,还可选用敌委丹(30克/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)、75%五氯硝基苯粉剂、浸种灵2号(5.5%二硫氰基甲烷乳油)、适乐时(25克/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)、4.8%苯醚。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等,拌种处理对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防效均在90%以上。 锈病、白粉病: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,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,轻者麦粒不饱满,重者植株枯死,不能抽穗,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。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有较好的防病效果。一般用酮按种子重量的0.03%有效成分拌种,或用12.5%特普唑按种子重量的0.12%的有效成分拌种,春小麦药效可维持60天左右;冬小麦拌种后,冬前麦苗发病少,而且能延续到第二年病害流行期。也可以用25%酮可湿性粉剂120克,拌麦种100公斤,拌匀后闷1-2小时再播种。防治小麦白粉病实行药剂拌种,可以推迟发病始期,结合防治小麦锈病等病害,使用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或酮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,可以推迟发病时间。 矮苗壮拌种提高小麦抗逆性。矮苗壮是一种由多效唑、强力增产素等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秋播时用于拌麦种,可以提高小麦植株抗冻和抗倒伏能力,有利于提高产量。其作用一是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势、发芽率和成苗率各1-2个百分点。二是可以提高麦苗素质,增强植株抗逆能力。出苗后叶色深、叶肉厚、叶片短、宽、厚、挺,有利于叶片光合作用。同时细胞液浓度增加麦苗抗寒力增强。三是可以增加麦苗单株分蘖,控制株高,有利于健壮生长。其使用方法是:每公斤小麦种子用矮苗壮2克,加入麦种重量4%-5%的水拌种,加水量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控制效果。用其拌麦种后,应提高播种质量,保证播种深浅一致,保持土壤墒情适宜,播后遇旱应及时灌水等。 在进行麦种拌种时,有时为防治地下害虫,还可加入相应的杀虫剂以防治土壤中的金针虫、蝼蛄、蛴螬,同时兼治早期发生的蚜虫和灰飞虱,以控制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的发生。一般选用的药剂有40%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,或50%辛硫磷乳油100毫升,对水1-2公斤拌50公斤麦种即可。在实行药剂拌种时,应注意不同的杀菌剂不宜混用,以免药量过大,产生药害;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时要控制用量,以防对种子造成伤害,影响出苗率。种子应做到随拌随用,播种后尽量使土壤保持湿润,充分发挥药效。对购买的包衣种子可在播前进行晒种,不需要做拌种处理。